——歡迎到訪! 專業(yè)商用車網絡媒體 為您服務
回顧2017年,十四年物流從業(yè)經驗者圍繞互聯網與物流,聊幾個詞。
車貨匹配
自2014年起,資本驅動互聯網加持的各類物流項目處于井噴期,令人目不暇接,生態(tài)圈中的各色人群,皆被輻射,無一例外。有的心火撩起,希望借勢高飛;有的天天自危,擔心多年的修行和道行,被互聯網一招“唯快不破”擊敗。時至今日,總體而言,倉儲業(yè)態(tài)無論是效能提高還是技術升級,都踏雪有痕;而運輸業(yè)態(tài),除車聯網和即時配送板塊外,切交易的,撮合也好,自營也罷,基于個人視角,更多看到的,掙錢的還是那幫人,苦逼的還是那幫人,除此之外,可能多了些吆喝和掙吆喝的人,數據有所沉淀,變現仍需時間。
大抵從2016年中開始,“車貨匹配”這一高頻詞,逐漸淡出,更令做了幾年“互運”的人羞于提及,“車貨匹配”漸變?yōu)橐粋€“痿命題”,乃至“偽命題”。顯然,大家都趟過坑,也都知道了,貨運的“熟人模式”和客運的“生人模式”,還是差異巨大,難以復制的。
“互運”平臺也逐漸發(fā)現自身在價格形成機制,或者說定價權上;在價格交互過程,或者說議價力上,都說了不算,也開始逐漸反思,進而開始深耕線下,又或者幫承運商、信息部代言?;蛟S, “互運”平臺的終極去向是一個互聯網技術化的第三方物流(順便提一下,遇到有些同行認為三方就是輕資產、儲運一體或者賣單,其實不完全。我們回歸概念再看看,第三方物流是針對第一方發(fā)貨人和第二方收貨人而言的,可輕可重亦可輕重結合,或儲或運也能儲運一體),但當前,受做輕還是做重的心智模式左右,相關平臺仍處在進化、糾結進化乃至退化中。雖然部分平臺手握產品和數據,卻并沒能真正地改變生態(tài)架構和商業(yè)模式,盡管,利用政策利好和金融介入,幫助客戶進行稅務和資金籌劃,但顯然離“去中間化和要顛覆”的種群目標,還是相去甚遠。
進一步說,從“互運”平臺自營業(yè)務來看,互聯網幫助運力需求方擴大了尋源的規(guī)模、疆域和縮短了反饋時間,但對運力的評估、導入、同化乃至集成,基于當下,仍需要線下大量的資源投入,或前置或后發(fā),否則存在以賽代練的有效性驗證風險和質控、風控隱患。業(yè)務輻射半徑和車型的大小,涉及產業(yè)的復雜程度高低,直接與投入度及孵化期成正比且與變現難度呈幾何倍增關系,標品適合固定車型、簡易訂單組合和便捷交付業(yè)務;而定制化業(yè)務的提供,會增多資源變量和約束條件,令車貨匹配平臺由輕轉重,成功的,或較之傳統第三方物流的承運商管理和業(yè)務授予主動性更強,但更多的,可能會不輕不重,不上不下。交易引流,植入圍繞人、車、貨的采購、消費及金融服務已然成為“互運”平臺的增值產品三板斧,但就變現而言,仍前路漫漫,且任重道遠。
而從“互運”平臺撮合業(yè)務來看,避免做重和規(guī)避風險的同時,也放棄了粘度,植入增值服務的難度,在于客戶復雜度太高,觸發(fā)性太強,難以針對性供給,無貨便無車,場子做不熱,自然沒有油水撈。
永遠是這樣嗎?應該不會,隨著宏觀政策的加速落地、相關企業(yè)的腳踏實地,貨源和車源的啟蒙完成,產品/工具(運載和裝載)標準化、交付便捷化、運力標簽化、車輛透明化、司機征信化、作業(yè)游戲化的逐步達成,車貨匹配并非偽命題,最終,運輸就是通過位移實現空間價值,司機就是確保安全駕駛和準時交付(good driver just drive),其他的,都應由智能的設備和智慧的系統來支撐。如前文所述,個人以為:
“互運”平臺的最終發(fā)展,是與第三方物流融合后生發(fā)出的新物種:利用數據和互聯網技術,進一步降門檻化(看得到的)和去門檻化(看不到的),同時逐步掌握議價權,嘗試參與價格形成機制的制定乃至實施;利用線下團隊的認知和洞見,形成線上指引甚至利用AR/VR技術幫助作業(yè)人員迅速上手,簡易操作,特別是“生車”和“生人”。
而對于雙邊弱勢的場景(高意愿度、低匹配率),如回程車找貨,貨找回程車,車貨匹配當下就是正道,但可能需要降維匹配供,服務大B的回程車,帶中小B乃至C端的貨。當然,這里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回程車,而非那些所謂空駛率40%的回程車。畢竟,運輸經濟的兩大主要指標,工時利用率和行程利用率,不可混為一談。
賦能
賦能,是個熱詞,人嘛,總是喜歡用些高頻詞,顯得洋氣,我也是。賦能,是助緣,是基于內因的提振,是因緣和合而生發(fā)的嫩綠新芽或朵朵繁花,舉個例子,我去到一個陌生的城市,從A到B不足二里地,最好的方法,就是帶上耳機,按照百度地圖的指引前行,無感且便捷,特別對于容易焦慮的人(強迫癥和焦慮感算是物流人的左右護法),可謂是“無掛礙故,無有恐怖”,這就是百度地圖對我賦能,讓我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,或者指標更好地完成可以完成的任務。但前提,是我能走,想走。不能走,懶得走,帶上耳機也沒用。
所以,賦能又是個互動的過程,是施與受。施是管理輸出,能量/力加持;受,是積極響應,融會貫通。賦能=fully learn,孺子可教,能力才能轉化,勢能變?yōu)閯幽?,才有可能實現目標輸出,也就是說,賦能對象的尋源很重要。說了一大堆,想表達的是,
物流圈里,很多人談賦能,很多人希望被賦能,但賦能的人,賦什么?是商機管理,做生意?還是運營輔助乃至代運營,助力好做生意?幫助做好生意?被賦的人,是否正心誠意?被賦的團隊,是否上下同欲?否則,老板被賦能了,團隊沒有,賦能就不是賦能,變成賦閑了。
同化、訓化與轉化
我很尊敬的一位領導,以前總是要我們少在辦公室,多去現場轉,特別是車場,多跟車隊、司機聊,用互聯網的話說,叫“深入場景”,剛開始以為僅僅是為了讓我們多了解行情,之后才慢慢體味到,尋源只是第一步,從目標供應商到實際供應商,評估和導入至關重要,評估地充分,則項目成功啟動的概率大幅提高;導入地科學,則運營過程順、項目質量高、經營結果好。
如何科學導入,核心就是同化和訓化,前者,要確保供應商與公司價值觀趨同,方向一致;后者,則需要通過培訓和校驗,確保承運商能力達標,并持續(xù)協同,最終實現集成。
物流行業(yè)一直是充分競爭的市場,從前是同行拼價格,如今是跨界搶生意。快運瞄著快遞,快遞盯著快運,專線合縱往上發(fā)展想當三方,區(qū)域連橫向下兼容要搭平臺,電商物流看著合約物流,合約物流也在往供應鏈延伸。因此,早已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甲乙雙方是往往相互成就,甚至,有時候會互為甲乙方,教學相長,隨時轉化。
互聯網人與物流人
最近一年多,接觸了一些互聯網公司和一些互聯網人,較之傳統的物流人,體味如下:
A、年齡?;ヂ摼W人整體平均年齡偏低,年齡的差距會導致各種差異并直接反映在三觀和思考路徑上,譬如,我作為一個偽80后,需要思考,如何跟玩王者榮耀的90后聊到一起,尿到一壺。
B、心智模式。傳統物流人會更懂得利用也更依賴資源、政策,仍舊固化于生產資料決定生產力的心智模式,但互聯網人沒有太多可依賴的資源和政策,所以形成了知識決定生產力的模式。這兩種模式都是成立的,但在思考路徑上會有差異。比如:傳統物流人會考慮我做什么,消費者買什么,而互聯網人會考慮消費者要什么,我做什么,進一步說,互聯網人推進一件事,是需求驅動,是目標驅動,而不是資源驅動。
C、打法。傳統物流人會習慣性地思考長線布局,穩(wěn)步前進;互聯網人會更側重創(chuàng)新,小團隊試錯,小步快跑。所以傳統物流人就更像社會科學思維模式,即:決策緩慢,但力求每次決定都趨向正確;互聯網行業(yè)更像自然科學,即:多次快速反復嘗試,不怕失敗,只要最終找到正確的方向和路徑。這有點類似于儒家主張的社會性vs道家強調的自然性。
D、渠道。傳統物流人更注重線下接觸,物理渠道的打通;互聯網人更善于解決信息快速流通,并通過科技的力量實現人力無法解決和看到的問題。
綜上,傳統物流人對于物流行業(yè)場景認知,文化理解更深,生態(tài)圈人脈更廣經歷事件更多,應急預案更豐富;但互聯網人邏輯更清晰,對于場景的復盤、再造能力更強,同時,由于旁觀者清,更能夠捕捉和把握或許傳統物流人已審美疲勞的痛點和商機,且擅長線上的打法,能夠利用線上的渠道,迅速覆蓋、轉化,并推進復購和產品滲透。
總的來說,對于互聯網人,不要目中無人或人云亦云;對于傳統物流人,不要固步自封或妄自菲薄,都有要盡量消除所知障,避免路徑依賴,擴張意識夾角。最終,一個優(yōu)秀的物流業(yè)者,應該既了解所在行業(yè),所服務產業(yè),又要清楚產品設計推廣的路徑和線上運營的方法。
2017年,對個人而言,還是頗為精彩的,各種經歷令我受益匪淺,正如從西寧敦煌大環(huán)線歸來的體味:“在四季更替中,與天地合,與萬物和,交融古今,觀照內心。”。
2017年,對物流行業(yè)而言,也是頗有看點的,資本市場上,有快遞的次第敲鑼,有快運的好事多磨,有大鱷的四處出擊,也有獨角獸們的抱團烤火;產品運營上,有平臺和快遞的數據之爭,有電商從企業(yè)物流到物流企業(yè),也有公路港企業(yè)的生態(tài)圈縫合。
資本雖然較2016年冷靜了許多,但仍能看出,對物流的認可與堅守。冬天來了,春天還會遠嗎?互聯網與物流,特別是運輸的首次融合已然落幕,“互運”的種子業(yè)已萌芽,或許現在,就開始第二輪生發(fā)了,“莫嘆花開遲,只緣靜發(fā)枝,紅綠相映日,便是蝶繞時”,相信在大數據、云計算、車聯網等技術的加持下,最終互聯網與物流,特別是與運輸的融合,會真正實現數據驅動決策、組織架構社會化和資源配置市場化,也一定會令到從業(yè)者更有尊嚴。
版權聲明:此文源自其它媒體,如需轉載請尊重版權并保留出處。內容若存有質量疑問請立即與本網聯系,商用車之家將盡快處理并予以回應。